获嘉县人大代表可现红:黄堤“育梦人”的履职足迹
发布时间:2025-08-26

黄堤“育梦人”的履职足迹
可现红,一名在基层教育岗位坚守三十余载的中小学高级教师,也是获嘉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。自1989年走上讲台,她便将教育初心与代表使命紧紧相连,在乡村教育上以爱为炬、育梦成光,在代表履职中坚守初心、践行使命,将教书育人之志融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,走出了一条黄堤“育梦人”的履职之路。
扎根讲台,做乡村孩子的“引路人”
“讲台就是我的阵地,学生就是我的牵挂。”这是可现红对教育事业的朴素诠释。三十多年来,她始终以“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能学好”为目标,把课堂打磨得扎实又生动。
为了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好懂,她带着学生在田埂上测量“圆的周长”,结合秋收场景讲解“解决问题的策略”,2024年,这两节课分别拿下新乡市、县级优质课一等奖。她常说:“农村孩子基础弱,就得用他们熟悉的方式教。”对待学困生,她利用课后时间一对一辅导,自掏腰包买学习资料,不少曾经的“后进生”在她的鼓励下考上了理想的学校。
作为学科带头人和班主任,她把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”刻在心上。带青年教师时,她把“备课要备学生情况”“批改要改思路方法”的经验毫无保留分享;面对留守儿童,她像妈妈一样关注他们的饮食起居和心理变化,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“可妈妈”。多年来,“县级优秀教师”“市级教学先进工作者”“黄堤镇数学学科带头人”等荣誉,是对她深耕教坛的最好见证。

履职尽责,做群众心声的“传声筒”
“当代表,就得往群众堆里扎,听他们掏心窝子的话。”当选县人大代表后,可现红养成了一个习惯:利用周末、寒暑假走村串户,在家长会上、田埂边和乡亲们聊教育、拉家常。
一次走访中,多位家长反映“农村学校德育太单调,孩子光会读书不会处事”。她把这个问题记在笔记本上,结合日常教学中发现的“学生劳动意识弱、乡土文化认知浅”等情况,提出《关于在乡村学校融入个性兴趣与乡土文化的德育建议》,建议让德育走进田间地头、融入生活实践,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。
针对“农村学校体育设施老旧”“留守儿童心理关怀不足”等家长集中反映的问题,她逐一整理成建议,在镇党委政府座谈会上积极发声。如今,镇上小学的操场翻新了,“家校共育辅导班”开起来了,这些变化里,都有她奔走的身影。“群众提的事,哪怕再小,只要合理,就得替他们说出去。”
使命扛肩,做教育与民生的“连心桥”
在可现红看来,“老师”和“代表”两个身份,本质上是相通的——都是为了让乡村更好、让孩子更有希望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,她深知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”,用三十多年的陪伴,让一批又一批农村孩子走出乡村、看到更大的世界;作为代表,为了厚植履职底蕴,她积极学习《代表法》、《监督法》等法律法规,关注时事政治,通过研读相关资料、参加培训、向老代表请教,渐渐找准了履职定位,把教育领域的痛点、群众关心的难点,变成一件件有针对性的建议,推动问题从“反映”到“解决”。
从守护乡村孩子的成长梦想,到肩负社会责任的使命担当,可现红在教育与民生的道路上,留下了一串串坚实而闪亮的足迹。